关于固体废物和噪声的税额。
东风德纳车桥公司有5台燃煤锅炉,2015年起公司新建并启用了天然气锅炉。PM10 年均浓度65g/m3,在全省率先达到国家二级考核标准。
在加快落后产能淘汰、优化产业空间格局方面,十堰将加快老工业企业环保搬迁步伐,到2022年,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基本完成,东风公司十堰基地3个工业新区、8个工业园建成,老工业区初步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体系。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禁止露天焚烧。截至2017年6月底,十堰全市392台1218.78蒸吨的燃煤小锅炉已全部淘汰到位。出台禁令,规定2016年1月1日起十堰中心城区全面禁止鞭炮燃放。今后3年,我们将打好攻坚战,计划让PM2.5每年下降超过3g/m3,3年下降10g/m3,使PM2.5也率先达到国家二级考核标准。
接下来,十堰将强化质量目标导向,完善以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大气环境质量指标作为对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硬约束,严格考核问责。2017年,湖北省十堰市空气环境质量大为改善,3项指标均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优良天数314天,达标率86.0%,为实施新空气质量评价标准后最好成绩,并提前3年达到十三五考核要求。环评改革的客观需要事实上,在环境保护部2017年9月的例行新闻发布上,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有关负责人就曾介绍过这项工作的相关情况。
严肃查处不严格执行环评文件分级审批和分类管理有关规定,越权审批、拆分审批、变相审批等违法违规行为。在监管保障方面,要依法开展环评制度改革,架构并严守三线一单,实施清单式管理、严格分级审批,并做好与排污许可制度的衔接。从总体要求来看,《意见》提出,要继续加快构建综合监管体系,完善监管内容,明确监管责任。不到半年时间,《意见》高效出台、正式亮相,为接下来推进相关工作指明了方向、划出了重点。
此外,环境保护部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环评事中事后监管抽查工作,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负责本行政区的随机抽查工作。加快推进以全国环评审批信息联网、环评基础数据库、智慧环评监管平台一网一库一平台为重点的环评信息化建设。
为切实保障环评制度效力,进一步强化建设项目环评事中事后监管,环境保护部近日发布了《关于强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是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环评制度改革的客观需要。从七个方面部署相关工作据了解,《意见》从总体要求、做好监管保障、创新监管方式、强化技术机构管理、加大惩戒问责力度、形成社会共治、强化组织实施7个方面对相关工作提出要求、作出部署。很快,2017年12月,环境保护部就向有关各方发出《关于强化环境影响评价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函。
严肃查处环评单位及人员不负责任、弄虚作假致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失实或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等行为。依法查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未经审批擅自开工建设、不依法备案环境影响登记表等违法行为。《意见》还对环评信息公开、发挥公众参与环评的监督作用等事项作出部署。抽查重点事项为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及审批情况等。
这位负责人指出,环境保护部针对事中事后监管不到位的问题,重点围绕查落实,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要严格环评违法行为查处。
《意见》强调,要严格环评审批责任追究。据了解,环境保护部将建设全国统一的环评申报系统、环境保护验收系统,并与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系统、排污许可管理系统、环境执法系统进行整合,统一纳入智慧环评综合监管平台
在能力建设上,强化灾害监测预报、突发灾害预警、灾害风险防范、灾害救援服务保障、灾害统筹管理等。在保障措施上,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法治保障,加大经费投入,强化人才保障。今后,这张监测网将越织越密,实现对重点区域主要气象灾害的智能感知。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各类自然灾害交织发生、影响叠加,增加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当前,气象部门正大力推动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推进气象与多领域深度融合。其成果将成为五大体系的重要支撑,广泛惠及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各环节。
气象监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天基、空基、地基三位一体的气象灾害立体监测网。在体制机制上,推动统筹协调、属地管理、综合减灾、社会力量和市场参与。
发展基于影响的预报预警,是气象部门面向行业、紧贴用户需求迈出的关键一步。未来,将进一步建立从分钟到年的无缝隙、全覆盖、智能化预报业务,发展基于位置的全球格点化预报。
刘雅鸣表示,届时,城市、乡村、海洋和重点区域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发展均衡,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明显降低,全社会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有效提升。此外,意见进一步提出:构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组织责任体系和法规标准体系。
但面对复杂严峻的气象灾害形势,应清醒认识到,当前仍存在能力建设、协调机制、平衡发展等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形势严峻,亟待新理念、新目标、新举措我国已基本建成中国特色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意见明确,气象部门需要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做好气象保障服务。到2035年,将推动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水平大幅跃升,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成为国家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我们将优先发展气象为农服务,坚持重中之重定位,服务现代农业生产,保障乡村绿色发展,助力精准脱贫。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预报预警天气带来的影响智慧气象是近年来气象事业发展的一个热词。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服务三农,乡村气象预警信息将精准到人一直以来,农村地区都是国家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
发展以用户为中心、面向全媒体的智慧气象服务,实现按需自动推送服务。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球气象灾害治理的中国贡献力和影响力,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这五大体系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是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的核心,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是两翼,组织责任体系和法规标准体系是制度保障。而气象灾害占各类自然灾害的70%以上。
今后,将大力发展基于影响的预报预警,为减轻灾害风险打出更多提前量。根据意见,农村地区这块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的短板将逐步补上。
未来,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群众将获得哪些更贴心给力的气象服务?《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意见》日前发布,明确了深入落实国家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做好新时代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行动纲领。在智能预报方面,目前气象预报时效已精细到10天之内,空间分辨率达5公里。
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进行解读。但对照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求,乡村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仍需提升。